◇张继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时隔十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城市工作重点全面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谋划和建设。
让文化激发城市内在生命力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提质升级的新阶段,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城市发展新格局的灵魂与内生动力。经过2015—2025年的10年发展,我国城市数量已经从653个增加到694个,2024年已有27个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57.3%提高到67%,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也由2015年的7.9亿人增加到9.4亿人,年均新增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人。在这一进程中,文化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既要保护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又要充分发挥文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积极作用,推动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可以说,以“文化赋能”理念为指引,让文化激发城市内在生命力,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主线之一。
实践证明,在人民城市发展新格局中,粗放外延增长模式必须让位于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品质提升的路径。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2025年),明确要求“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正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以内涵提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如今,“老城不能再拆”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通过有机更新、微改造等“绣花功夫”,可在保留城市肌理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让老城焕发新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89片历史文化街区被划定为保护名录,6.81万处历史建筑得到登记保护。202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更新列为重要战略,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特色发展,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社区功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尤其关注老年人、儿童等“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和幸福感。近年来,各城市探索出的“小切口、渐进式”更新实践也表明,渐进更新更有利于留住城市文脉、提升城市温度。
长久以来,城市发展往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文化被视作附属品或点缀。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旧思路下,其价值更多只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工具。然而,人民城市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被重新定位,呈现出相辅相成、互促共荣的新格局。一方面,文化提供了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和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两者共同塑造着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实践中,不少城市通过壮大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实现了“以文促产”“以文兴城”。例如,苏州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在修缮古建筑、历史街区的同时引入新业态和城市功能。经过有机更新,苏州“十全街”焕然一新,在2025年春节一举成为当地文旅消费的新地标。不仅如此,广东省评选出“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十大优秀案例,积极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城市建设,注重保护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培育出文旅融合的新消费热点。这些事实和案例表明,文化与经济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而是可以实现相互赋能——保护文化遗产并加以活化利用,不仅没有拖慢经济发展,反而催生了新消费、新业态,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品质和韧性。
让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常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仿佛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能顾及文化建设。然而,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经济能量,在人民城市发展新格局中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在各城市文旅融合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文化遗产迸发出的巨大动能。许多游客因为一部中华文化题材的热门游戏或影视作品而奔赴相关城市“打卡”,传统文化内容为旅游产品注入独特魅力,吸引大量消费者,这正说明文化遗产能够自我赋能,并以其独特价值反哺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化的主动赋能作用还体现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上。通过在社区营造中融入文化元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建立起“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发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共议共管社区事务。这种基层共治模式既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培育了社区自治的良好风尚,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这正是一种文化赋能下的“内源型发展”。可见,文化完全可以从“幕后”走向“台前”,在人民城市发展新格局中扮演重要驱动角色。
文化在人民城市发展新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文化赋能人民城市发展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坚持以“文化赋能”为指导,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将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实力”。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代际断层、技艺流失等各种挑战,部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甚至濒临失传。在人民城市发展新格局中,探索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既是保障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关键之举,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实现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中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非遗独特的地域性与人民性、承载的历史记忆,使其具有了天然的稀缺属性,延展出市场溢价的巨大潜力。然而,仅凭稀缺性并不足以支撑非遗的内涵式发展。非遗文化价值的兑现关键在于实现传统产业链的重构。这不仅要求对传统技艺进行现代设计的再创造,也需要通过数字化、品牌化、市场化等手段,构建起涵盖生产、传播、销售、体验等环节的全链条生态,使其更加契合现代市场的运行逻辑。在城市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其功能性,而是更加重视参与感和沉浸式体验,非遗的可体验性正好可以满足消费者这方面的需求。在持续推进人民城市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应让文化成为澎湃的原动力——既滋养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又创造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与发展红利。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内涵式城市发展之路,使古今辉映的城市风貌和底蕴厚重的城市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